专项债券信息网 (https://www.zhuanxiangzhaiquan.com)
嘉定区智能网联示范区车路协同应用环境建设项目是传统汽车产业向着智能化演进,实现传统产业数字化的跨越式发展。车路协同就是在单车智能的基础上,通过车联网将“人-车-路-云”交通参与要素有机联系起来,助力自动驾驶车辆在环境感知、计算决策和控制执行等方面的能力升级,加速自动驾驶成熟应用。由于数据收集更加广泛,道路及其他信息涵盖更加全面,因此车路协同在提升车辆及道路安全方面也将优于单车智能。本项目的建设将服务自动驾驶车辆、V2X网联车辆,为车辆自动驾驶功能提供测试验证、路网运营支撑,并通过完善路侧单元的数据接入规范,实现车路感知融合、车路云控协同。本项目的建成将支持车辆行驶、测试、运营及监管等应用,为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类的新基建项目提供谋划思路。
嘉定的汽车产业是城市名片,直接影响全市制造业发展,占全市汽车产业份额近七成。近年来,受产业变革及疫情的双重影响,传统汽车产业受到冲击,嘉定受影响程度较深。在汽车产业变革的影响下,现阶段嘉定聚焦汽车发展“新赛道”,目标是打造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创新高地,根据专项规划要求,在2025年前,嘉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出规模要达到3000亿元。嘉定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正深入推进,上海智能汽车软件园、上海汽车芯谷也正式开园。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化应用方面,目前嘉定整体测试车辆已占上海全市的90%左右。本项目的实施将有利助推嘉定汽车“新四化”发展。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嘉定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
协同应用环境建设外场设备,布设772套AI智能摄像机、688套毫米波雷达、204套路侧控制单元(RSU)通信设备、202套智慧路口交通数据处理单元、208套路口接入路由器、202套综合箱以及相关辅材等。
V2X平台,包含车联网基本服务、路口智能管控、路网交通态势监控及研判、智能设备运维管理、交通专题展示、数据加工、统一门户管理等。
车联网数字认证系统,包含根证书签发子系统、注册证书签发子系统、设备配置管理子系统、应用证书签发子系统、应用证书注册子系统、假名证书签发子系统、假名证书注册子系统、链接机构子系统、异常行为签发子系统、密码机、安全中间件子系统等。
本项目建设期为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
嘉定区智能网联示范区车路协同应用环境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为财政资金、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本项目总投资为10097.03万元,其中资本金2497.03万元,占总投资的24.73%。项目计划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76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75.27%,债券期限为10年期。
本项目收入来源于项目运营收入、城乡建设专项资金收入和财政补贴收入。
其中运营收入主要由基础设施资源租赁收入、算力设备租赁收入、数据运营服务收入构成。项目计划于2023年完成试运行及验收,并于2024年开始进行对外服务、挂牌交易并逐步创收,由于项目建设内容中另包含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安亭镇车路协同信息化基础设施工程,由安亭镇人民政府负责建设,项目整体运营收入根据项目投资占比由嘉定区政府和安亭镇政府按照40%:60%进行分配。债券存续期内,预计可获得1917.13万元项目运营收入。
作为项目补充收入,待项目竣工后每年安排城乡建设专项资金1012.13万元,债券存续期内项目可获得城乡建设专项资金总收入10121.30万元。项目同时安排有财政补贴191.71万元,用于全额保障建成后的运维成本。
债券存续期内预计本项目可实现总收益12038.40万元。
本项目成本主要为运维成本,项目每年运维成本约占项目运营收入的10%,成本合计191.71万元,由区级财政全额补贴。
计算期内累计资金流入12230.14万元,经营活动累计支付的现金191.71万元,经营活动累计现金净流量为12038.40万元。专项债券存续期内债券本息合计为10032.00万元,期末累计现金结余为2006.40万元。期间将不存在任何资金缺口。经测算,本项目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对全部融资本息的覆盖倍数为1.20倍。本项目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7600.00万元,债券期限为10年期,债券到期日为2032年,利息按半年支付,本金到期一次性偿还,据此测算,本次10年期债券存续期内专项债券本息共计10032.00万元。根据2023年1月28日《新华财经》刊载新闻显示,2023年以来,在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智慧城市和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发展”项目的车路协同感知基础设施建设正加紧推进,目前已进入最后的整体调试阶段,据安亭镇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将作为先行先试区域,持续深化“双智试点”,升级完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在标准规范、车路协同及数据打通等方面形成更多“嘉定标准”“嘉定方案”。同时,在商业化运营上敢为人先,充分发挥智能网联测试道路全域开放的先发优势,在实现自动驾驶网约车落地运营的基础上,加大政策争取和突破力度,积极推动“无驾驶人员”测试、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