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更新200亿,要来了!
未来几年,中央财政拟补助超过200亿元,支持北京、天津等20个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根据《财政部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通知》(财办建〔2025〕11号)要求,经有关省级部门推荐。
2025年6月4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202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评选结果公示,20城入选(按行政区划排序):
北京、天津、唐山、包头、大连、哈尔滨、苏州、温州、芜湖、厦门、济南、郑州、宜昌、长沙、广州、海口、宜宾、兰州、西宁、乌鲁木齐。
两部门将上述结果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5年6月4日至8日。
根据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5年4月初公布的《关于开展202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通知》,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方向,包括城市更新重点样板项目和城市更新机制建设。
对入围城市给予定额补助的标准为:东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8亿元,中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0亿元,西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2亿元,直辖市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2亿元。
这也是继两部委2024年首次启动城市更新示范工作后,中央财政再次对城市更新行动给予支持。
2024年,15个城市纳入支持范围,分别为石家庄、太原、沈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青岛、武汉、东莞、重庆、成都、西安,补助标准与今年相同。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此次评选是落实《“十四五”城市更新行动方案》的具体举措,旨在通过中央财政撬动地方和社会资本投入,加速城市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
二、强调一下,城市更新的八项重点任务
2025年6月4日,中央电视台CCTV13频道“豪掷”23分钟讨论城市更新。首先便强调了城市更新的八项重点任务。
图片来源:公开网站截图
(一)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包括危房改造)
(二)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包括改造小区燃气等老化管线管道)
(三)开展完整社区建设(包括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公共活动场地等)
(四)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更新改造
(五)完善城市功能
(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
(七)修复城市生态系统
(八)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等
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些关键词,如:房屋建筑、小区(社区)、城区、生态、历史文化等。具体来说,贴合政策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做的、要关注的,有哪些呢?
1、改造危旧房:C级危房优先改造,D级危房必须拆除,保障居民生命安全。
2、更新基础设施:重点推进城市燃气、供水、排水、供电、污水处理、老化管线、道路等改造更新,提升城市抗风险能力。
3、完善配套设施:增设电梯、更换窗户、提升改造停车位、充电桩、消防安防、通信基站、环卫设施、智慧化设施等。
4、完整社区功能:完善便民商业、公共活动空间,构建“一刻钟生活圈”,助力社区商业、社区助餐、新零售、社区医疗、社区养老、家政服务等设施建设,推动社区新业态发展。
5、扩展城市功能:新增养老、托育、应急医疗、健身场所、口袋公园、公共文化空间,推动适老化与多功能城市发展。对于口袋公园,可以借鉴参考上海百禧公园。
6、修复城市生态:治理黑臭水体、湿地保护、污染修复、山体整治,促进生态旅游、园林绿化等产业兴起。
7、盘活存量闲置:老旧厂房、低效楼宇、传统商业设施等将改造再利用。典型如北京798文化园区、深圳旧写字楼孵化基地、成都东郊记忆、重庆鹅岭二厂,实现产业升级、空间活化。
8、转变开发方式:不再大拆大建,而是直接在原有基础上升级。
9、更新安置方式:2024年10月,有一条政策叫:通过货币化安置房方式新增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2025年3月11日,洛阳出台《关于印发洛阳市城中村改造以购代建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文件当中,有一个全新安置模式叫作:组织购买。探索“房票安置”、容积率奖励等激励手段。从分配安置房到货币化安置再到“房票”安置,反映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征地拆迁补偿政策,根据房地产市场变化,进行的适应性调整,体现了政府、市场与被征收人三者关系的动态平衡,以及政策对经济、社会、财政等多重目标的综合考量。
10、关注政策范围: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全部纳入更新范畴。全国此类小区多达22万个,涉及3900万户、87.6亿平方米。其中,广东存量住宅最高(874万套),其次为山东、江苏、辽宁、上海等省市,东部省份更新潜力最强。
11、秉承原则:城市更新行动,倡导“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全社会参与”。
三、特别谈谈,老旧街区、老旧厂区改造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中指出,“推动老旧街区功能转换、业态升级、活力提升,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活力街区。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和旧商业街区,完善配套设施,优化交通组织,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丰富商业业态,创新消费场景,推动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鼓励以市场化方式推动老旧厂区更新改造,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盘活利用闲置低效厂区、厂房和设施,植入新业态新功能……”
图片来源:公开网站截图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德高表示,因地制宜是城市更新的关键,老旧街区改造的核心要做好两个方面。
第一是物质环境的因地制宜,城市更新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本地形态、业态,做到新旧融合;
第二是做好业态的丰富和更新,例如:首发经济、原创经济,着力把本地的特色经济充分发挥。
物质上相异、业态上相异,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因地制宜的。
对于老旧厂区改造,像北京首钢园、798文化园区这些的成功,到底是哪里做得比较好?
郑院长提出,第一是新旧融合,北京首钢园原来就是钢铁厂,现在打造成了文化创意园,798同理(这里我想的话,大抵总结为,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文明结合的产物)。
第二是整体更新,焕发新面貌,这强调整体性。更新一栋楼是很难体现特色的,若是整体更新,便能把建筑和建筑之间的空间变成更加开放的公共空间,很多居民去玩不见得会逛里面的商场,但也可以在外面进行休闲活动。
第三是功能复合,满足多方需求,以及内部的活动更新,一个人一周去两三次也不奇怪。
结语
预测未来...
中央对城市更新的投资会持续加力。
城市更新将引导城市从“空间扩张”走向“功能提升”。特别是核心城区的老旧建筑、闲置厂房,从“空间改造”到“内容赋能”,将通过功能再造焕发新生。
同时,社区经济崛起,“完整社区”与“一刻钟生活圈”的推进,将深刻改变居民生活方式与社会形态。
当然,可能也会面临资金平衡难(公益性与盈利性矛盾)、拆迁纠纷、同质化开发等问题。未来重点可能转向精细化运营:避免“一刀切”,注重社区参与(如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
总的来说,城市更新不仅是“硬件改造”,也是能够平衡短期投入与长期收益、商业价值与社会效益、硬件改造与软建设优化的有机系统,是城市治理模式的升级。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