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十大变化 “千万工程”给出乡村振兴新方案
来源: | 作者: 泓创智胜 | 发布时间: 237天前 | 152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与往年相比,本次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千万工程”新理念,“千万工程”创造了整省全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样本,标志着我国乡村振兴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千万工程”经验,生动诠释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这一历史性课题,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实践样本,解决了农村发展的蓝图、方向、路径和方法问题。本文总结一号文件的新变化,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斧正。


变化1:篇幅更精简

2024年一号文件在内容、结构上做了大幅精简,本次一号文件全篇7818字,是近五年篇幅最短的一篇,较2021年一号文件减少了30%,较2023年一号文件减少了14.2%。本次文件将2022、2023年一号文件中的第二部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三部分(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和第六部分(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并入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全篇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

(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3)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4)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5)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6)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变化2:提出新理念

文件首次提出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经验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理念。“千万工程”新理念是一个系统、全面、经过实践证明的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标志着我国乡村振兴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解决了农村发展的蓝图、方向、路径和方法。

变化3:明确工作进程

文件首次明确提出了目标、底线、重点工作和实现路径,把改革作为驱动因素之一列入政策。文件明确指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变化4:政策持续性

自2023年起一号文件不再是年内指导文件,指出“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强调政策持续性和一致性。

变化5: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

文件明确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升至粮食安全高度。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13908.2亿斤,粮食进口量1.6亿吨,粮食自给率81.1%,进口粮食主要是大豆、玉米等饲料粮。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结构性矛盾、区域布局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两个确保”,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变化6:强调改革

全文13处提到改革,为近3年之最。本次一号文件提到改革是涉及农村改革最为全面的一次,具体包括:耕地占补平衡制改革、“三农”工作体制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垦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其中耕地占补平衡制改革、“三农”工作体制改革为首次提出。

变化7:注重监管

全文7处提到监管,为近3年之最。本次一号文件多方面提出加强资金监管,强化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资金项目绩效管理,加强脱贫县涉农资金使用监管,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严厉查处套取、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此外一号文件首次提到加强农村流通领域市场监管,持续整治农村假冒伪劣产品和提高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变化8: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文件首次把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和建设平安乡村作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主要内容,重点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加强电信网络诈骗宣传防范等。

变化9:注重本土人才培养

文件指出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把本土人才培养作为乡村人才培养的核心。

变化10:防范风险

文件首次提出严格控制农村集体经营风险。强调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开展高标准农田和设施农业建设等涉农领域贷款贴息奖补试点。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十四五期间我国进入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万工程”,经过20多年持续努力,不仅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整体面貌,更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先行探索和示范引路,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拓展阅读:“千万工程”简介

1、什么是“千万工程”?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是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

2、“千万工程”的内涵是什么?

“千万工程”最早从整治农村环境、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入手,由点及面,不断扩容建设。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引领、万村振兴”迭代升级,“千万工程”的范围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已经成为涵盖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内的一项系统性工程。20多年来,浙江省把“千万工程”作为“三农”工作的主抓手、推动山乡巨变的总引擎,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实现了浙江乡村由“脏乱差”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精彩蝶变。

3、“千万工程”具体成效有哪些?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深刻重塑。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农村卫生厕所全面覆盖,森林覆盖率超过61%,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

二是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同规同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市域城乡同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国领先,农村“三十分钟公共服务圈”“二十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0。

三是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带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3年五千四百三十一元提高到2022年三万七千五百六十五元,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五十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51.2%。

四是乡村治理效能有效提升。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各类村级组织互动合作的乡村治理机制逐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持续稳定安宁。

五是农民精神风貌持续改善。推动“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全域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农村文化礼堂三级阵地,建成一批家风家训馆、村史馆、农民书屋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形成。

4、“千万工程”主要做法有哪些?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要将村庄整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打好“生态牌”,走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的路子,并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把这些重要理念和要求贯穿实施“千万工程”全过程各阶段,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先手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全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无废乡村”建设,实施生态修复,不断擦亮生态底色。坚持生态账与发展账一起算,整治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关停“小散乱”企业,大力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推动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通道,把“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

(二)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要求,从浙江农村区域差异性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工程建设进度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以点带面,着力提高建设水平。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立足山区、平原、丘陵、沿海、岛屿等不同地形地貌,区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郊村庄和纯农业村庄,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开展工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标准有高有低、不搞整齐划一,“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着眼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构建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一旦确定下来就不折不扣实施。

(三)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要不断丰富“千万工程”内涵,拓展建设领域;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惠及全省千百万农民的“德政工程”。浙江紧盯“千万工程”目标不动摇、不折腾,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每五年出台一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一个实施意见,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确定整治重点,与时俱进、创新举措,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既不刮风搞运动,也不超越发展阶段提过高目标,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清洁卫生入手,到改水改厕、村道硬化、绿化亮化,再到产业培育、公共服务完善、数字化改革,先易后难、层层递进。

(四)坚持党建引领、党政主导。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要求,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承担“千万工程”领导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浙江坚持把加强领导作为搞好“千万工程”的关键,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每年召开“千万工程”高规格现场会,省市县党政“一把手”参加,地点一般选在工作力度大、进步比较快、具有典型意义的县(市、区),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浓厚氛围。坚持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机制,真金白银投入。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为群众办实事内容,纳入党政干部绩效考核,强化奖惩激励。突出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配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推行干部常态化驻村联户、结对帮扶,实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五)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必须把增进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始终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实施初始就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需要出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进行决策、推进改革时,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不搞强迫命令。厘清政府干和农民干的边界,该由政府干的主动想、精心谋、扎实做,该由农民自主干的不越位、不包揽、不干预,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推动实现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的转变。

(六)坚持由表及里、塑形铸魂。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浙江注重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努力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法治教育,完善村规民约,持续推动移风易俗。构建农村文化礼堂效能评价体系、星级管理机制,在文化场所建设、文化活动开展中融入乡土特色、体现农民需求,变硬性推广为潜移默化,变“文化下乡”为“扎根在乡”。通过打造“美在安吉”、德清“德文化”等区域性品牌,挖掘农村传统文化基因,推动崇德向善。结合农村特性传承耕读文化、民间技艺,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在未来乡村建设中专门部署智慧文化、智慧教育工作,着力打造乡村网络文化活力高地。

 

参考资料:

《求是》 专题调研组《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 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