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个省份下发通知,要求地方提前准备第三批超长期特别国债申报工作。上半年全国已经完成两轮特别国债的正式申报,但截至发稿,地方只收到一个批次的反馈结果。抛去国家发改委正在按进度审核项目的客观因素,地方在前几轮的申报工作中,不乏存在很多认识和行为上的误区,这也是导致项目通过率低的重要原因。 误区解读:做好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拼盘本没有错,但还需仔细研究文件。“两重”《行动方案》实施期间,超长期特别国债要与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大部分支持方向上错位安排,在少数关键领域(以各领域具体通知为准)可以加力支持。 误区二:只要多报,就能提高成功率。 误区解读:从概率上来说,地方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也没有错。但国家发改委已经明确要求对申报项目是否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等进行严格审查,确保项目符合“两重”建设投向领域、前期工作成熟、申报材料真实合规,切实保障项目质量。同时还要求各地方应充分考虑地方财力,避免新增债务风险。符合要求和领域就多报,不符合就做好项目储备等下一轮政策,不要再给捉襟见肘的财政雪上加霜。 误区解读:并不是报什么项目都能过,申报结果不理想领导又会觉得是部门工作没做好,没有把握精准申报要求,继续折腾。特别国债是需要解决中央政府重点关注的重点领域问题,也会适当提高对重点省份的安排比例。地方政府需要认清当前形势和定位,需要弄明白自己是不是重点省份,国家打算干什么,自己的区域能为这个统一的目标做些什么。 误区解读:对于特别国债这种上级批复资金,申请结束后保持积极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十分关键。国家发改委和省发改委也与同级其他行业主管部门进行了协作。除了发改部门,参与申报工作的行业主管部门也需要积极地与上级进行沟通,及时收集信息并做出下一步工作计划。报完之后一放了之,不可取。 误区五:只要在规划内就一定能通过。 误区解读:不得不说一个有规划的项目已经超过了很多的项目。如果项目能够纳入更高一级的整体规划中,受到的重视程度一定会多。但在规划内不代表就一定能通过,特别是新建项目。“两重”建设重点任务对项目投向、前期工作、投资要求都有明确的“硬建设”要求。同时填报质量也很关键,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填报项目信息时,要准确填报项目信息,确保项目名称、主要建设内容、项目规模等与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文件保持一致,与报送的文件信息保持一致,正确选择投向领域,关键信息不能缺失。 政策解读:本次申报要求中,并没有明确债务风险高的地区不能申报。但防范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底线。符合投向领域,同时兼顾地方财力,确保资金拼盘完整闭合很关键。 误区七:民企不能申报。 政策解读:文件中明确表示对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的经营性项目,以资本金注入方式安排为主,可适当通过投资补助、贴息等其他方式支持项目建设。熟悉《政府投资条例》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的都知道,这种表述并没有把企业拒之门外,是可以申报的。 误区解读:从申报流程上本次超长期特别国债是以发改部门为主导。但地方财政作为地方资金统筹部门,需要与发改加强沟通。作为上级资金的一部分,财政需要协同发改部门一同做好资金拼盘,包括专项债、中央预算内等统筹考虑。打破部门壁垒。 ④ 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培训(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