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亿元
如果从地方政府当年新增债券的角度看,专项债的比重更是从无到有一直达到了如今的78.91%。若加上计划定向配置到银行体系的2000亿元专项债券,则2020年截至10月份,当年度新增专项债券的比重已经到了当年度新增地方债券总量的83.45%。见下表:
单位:亿元
政府债务历来都是国家大计,事关重大。一个新生类型的政府债券,能够快速成为地方政府整个债券结构的核心力量,一定是要有显著的优势才可以的。这样的优势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在专项债政策和案例研究中,对具体的政策和具体的案例做了诸多分析,也从国际国内的不同角度,对政府债务问题做了横向、纵向的对比分析。发现若跳出来看,站在远一点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为什么专项债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就能看到专项债券的各种优势的确是显著的。并且可以根据分析预判下一步的趋势,为我们相关读者在日后的工作中提供参考。
当下从世界的角度看,整体经济疲弱,时局不稳,主要国家经济发展乏力。底层的原因,主要是上一轮技术红利逐步释放完并消退,在新技术跃迁尚未实现之前,旧有的产业技术力量无法提供优质的新增供给,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也大大压制了居民消费能力。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财富分配不平衡的矛盾短时期没有外部突破口,多种因素激化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全球贸易壁垒逐步显现,使经济发展陷入更大的阻力。浅层的原因,我们看到世界主要国家的债务负担已经非常沉重,并且利率已经处于零的附近,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的效力都大打折扣,已经基本失去短期有效刺激的功能。
据媒体报道,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已突破26万亿美元,是其经济总量的120%左右,而欧洲主要国家意大利已经达到130%,希腊突破180%,意大利和葡萄牙在130%上下,英国刚刚达到100%,整个欧洲大国中,只有德国尚在80%左右。日本则早已突破了200%……
与各国相比,我国公开查询到的债务负担,政府层面的比重在60%左右,尚有可操作空间。从各国的经验教训看,加大经济刺激力度和控制债务发行规模之间,需要非常有力的管控才能在有效刺激经济的同时不埋下更大的风险。当前全球疫情肆虐,经济雪上加霜,而高位的企业部门债务规模(媒体报道我国非金融类企业负债高达经济总量的150%左右)已几无增量空间。国内“六稳”“六保”与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迫切需求,决定了我们国家在合理有效扩大政府债务规模的同时,必须确保债务结构稳健。而专项债,就相对来讲,更符合上述的内在要求。
我们看专项债的几个特点,也是优势:
首先,专项债用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建设投资,专款专用,每一笔资金都对应具体的建设内容。并且都在总盘预算内,具备可评估、可追踪、可效验和可善后的几大优势。这里说的可善后,是指从来不曾言明,但是却具备可行性的一个潜在的风险解决方式---权益流动。因为专项债的实施,目前绝大多数都是政府部门或全资国企作为业主单位,对应资产无抵押、无隐性债务,从技术角度看,未来具备以权益流动来化解债务履约风险的空间。
其次,专项债项目,都是国家政策鼓励和引领的领域,不参与任何过剩产能的建设,具有未来现金流的确定性,最低限度是惠民生、补短板。宏观布局为纲,都是社会真实需求的建设内容,有些领域还是未来迫切需求,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建、新型城镇化、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等。项目的实施能够有效拉动经济促进就业,改善供给侧并培育市场需求,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是非常有益的。但这些类型,有些重大项目的运行周期很长,收益见效不快,社会资本从实力上和逐利性的角度看不够热衷。专项债就非常适合这类项目,弥补了民间资本缺位的问题。
再次,一批用来补短板的项目,实施后可以快速见效,改善民生,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比如基层医疗设施改善、老旧小区改造、托幼、养老、殡葬等民生领域的项目,公益属性明显,密切关联群众生活品质,但由于这是基本民生需求的领域,不适合社会资本以营利为目的(势必提高群众的成本)来参与。而专项债项目,项目以能够偿还本息为启动标准,不以营利为目的,大大降低了群众的消费成本。利国利民!
最后,专项债券的发行,不列入政府财政赤字。专项债的发行,不允许新增隐性债务,以能够产生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为基础,以未来收益能够偿还债券本息为前提,本身具备收支平衡的特点,是地方政府有效稳定和发展经济的重要工具。
综上所述,几大优势之下,专项债券的发行比重越来越高,就顺理成章了。我们相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国际经济形势触底后爬坡的过程依旧艰难。而疫情冲击下,全球央行大放水形成的隐患如何化解,还是一大难题。因此,可以预见我们国内各项政策延续保守稳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前路艰辛任重道远,在保经济发展和防系统风险的两难之间,专项债这样具备几大优势的工具可以发挥的作用不会减弱。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