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在缓解财政支出压力,解决财政资金使用低效无效、闲置浪费,改进政府决策与管理,提升预算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未来,绩效将与预算融为一体,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本文根据对预算绩效管理政策、案例的研究结合工作实践,浅析如何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加上近年来经济下行叠加减税降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同时部分政府部门只重视预算申请、不重视预算执行和预算绩效,导致盲目请款,低效、无效支出以及资金闲置沉淀、损失浪费的问题突出,各地财政运行压力较大。通过开展绩效评价能一定程度缓解财政支出压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通过开展绩效评价让财政部门识别盲目请款的情况,为后续审核批复预算提供依据,能一定程度缓解财政支出压力。通过开展绩效评价让被评价单位认识到本单位在上一年度或单位时间段中预算绩效的不足,并及时改正,有利于加强预算部门(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通过绩效评价获取的绩效信息,能让决策者知道什么是有效的措施,这些措施在什么条件或背景下有效,以及为什么有效。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决策者判明每项政策或项目的价值,决定投入政策或项目资源的优先顺序和比例;为政策的延续、调整或中止提供重要依据,为项目顺利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绩效评价一方面使预算部门(单位)不再仅仅关注预算投入,同时也重视预算产出;另一方面对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水平进行评价,在政府服务的质量上进行考核和监督;有利于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绩效评价是在预算支出执行结束后,由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或预算部门(单位)自行组织或委托评价机构,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项目决策、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预算执行情况以及预期产出和效果的实现程度进行全方位的衡量和评定。
绩效评价的实施主体包括预算部门(单位)、预算主管部门、财政部门。预算部门(单位)主要对本部门(单位)开展绩效自评,将自评结果报送财政部门;预算主管部门主要围绕部门整体支出开展绩效评价;财政部门一方面会对部门(单位)的自评价实施再评价,另一方面会对重大政策、项目以及部门整体支出情况实施重点评价。预算管理的资金都属于绩效评价的对象,也就是所有财政性资金都属于绩效评价的范围。目前我国在项目支出、政策和部门整体支出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评价实践,分别以项目支出、实施财政支出政策的专项资金、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中所包含的全部支出为评价对象。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主要针对项目立项依据充分性、程序规范性,财政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以及绩效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评价。政策绩效评价主要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效果三方面展开。政策制定方面主要考察政策制定的必要性、可行性、程序规范性、价值导向性、政策落实的配套是否完备等;政策执行方面对于政策制定主体主要考察如何分解、指导、监督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开展实施工作,对于政策执行主体主要考察其对政策进行解读的情况,以及在执行过程中的原则性、灵活性和规范性;政策效果方面主要考察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公众满意度以及政策的辐射效果等。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主要评价分析部门职能、部门总目标、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和任务、部门项目安排及预算之间的关联性和匹配性,部门制度保障情况,部门履职有效性,资源配置有效性等。绩效评价的依据主要包括:国家、地区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国家、地区各级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预算管理制度、资金及财务管理办法、财务会计资料,预算部门职能职责、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预算批复、绩效目标、专项转移支付、年度决算报表和报告及相关资料,审计报告及决定、财政监督检查报告和其他相关资料。绩效评价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当前,我国预算绩效评价主要采用指标分析法,根据实际情况通常会辅以文献法、专家咨询法、成本效益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和公众评判法等。绩效评价工作流程包括前期准备、评价实施、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档案管理四个环节,具体流程如下图:绩效评价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通常一项绩效评价工作涉及多个项目、政策以及部门整体,如何保障绩效评价工作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评价目标,笔者认为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由绩效评价的特点可以看出绩效评价工作不能由某一个人来完成,它需要团队的协同,因此组建评价工作组,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分工,并确保成员的相对稳定是非常必要的;评价组成员应具备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比如:绩效管理知识、预算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和相关行业知识等),较强的资料搜集与分析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与相关各方进行充分沟通,能帮助评价组全面深入了解相关绩效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报告质量。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之前需要与相关部门充分沟通,了解被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目标并识别重要事项;制定绩效评价工作方案时需要与相关部门充分沟通,征求各方意见完善工作方案以提高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实施调研时需要与相关部门开展满意度调查、面对面访谈,深入了解评价对象相关情况,形成问卷调查报告、访谈报告;完成绩效评价报告初稿后需要与相关部门沟通并根据相关部门提出的合理建议修改报告,形成报告终稿,增加报告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绩效评价工作方案是实施绩效评价的基础,是保障绩效评价质量的重要手段,需要体现可行性、全面性和简明性,应包含项目概况、评价思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社会调查方案和评价组织实施五大部分。其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是绩效评价的核心和难点,指标设置时应尽量采用量化指标,减少定性指标,优先选取最具代表性、最能直接反映产出和效益的核心指标,同时要考虑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对于指标之间存在不呈完全正相关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在评价最终结果的时候,选择哪个指标作为评价的依据;如果舍掉部分指标的话,会不会导致评价的不完整性。在分配各指标权重时应突出结果导向,保持产出、效益指标权重不低于60%。实施绩效评价可以帮助决策者做出合理的资源配置决定,提高决策水平;帮助管理者改进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增强政府部门分配、使用公共资金的责任感,从而改进预算管理、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各预算部门(单位)、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加强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并不断提升评价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