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专项债重点支持范围从9大领域扩容至10大领域,将新型基础设施和新能源项目纳入专项债重点支持领域,通过整理2018年—2022年全国发行的光伏类专项债券项目,主要分为光伏产业园、光伏扶贫和安装分布式光伏电站三种类型项目,收入主要分为园区出租收入、屋顶出租收入、售电收入。前文提到光伏发电主要分为二种模式,根据全国已发行的专项债券项目资料总结,集中式光伏发电主要集中在地域空旷的西部地区,其他地方主要建设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本篇文章主要就这两种类型的收费进行分析。
光伏发电收费一般分为三种模式,自发自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全额上网。
1、自发自用:通俗理解就是用户的光伏系统所发电全部自己使用消耗,一般情况用于抵扣企业生产运营的成本,或者通过电厂用电系统和充电桩实现全部自发自用,多用于离网系统。2、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是指光伏发的电优先供自己的负载使用,多余的电量卖给电网;当光伏的电不够负载使用时,由电网进行补充。对于这种运行模式一般有两块计量电表,一块是度电表,去计量光伏所发的电;另一块双向电表去计量电网上下行电量。此模式是当下应用最多广为用户所接受的模式,也是各地主推的模式。电费收益=自用电量×(国家补贴+居民电价+地市补贴)+上网电量×(国家补贴+脱硫煤电价+地市补贴)。3、全额上网:是用户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一种消纳模式,对于这种模式,光伏并网点设在用户电表的电网侧,光伏系统所发电量全部流入公共电网,并以规定的上网电价进行结算。此模式早些时候较多,现在逐渐减少。电费收益=所发电量×(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地市补贴)。
1、电力业务许可证:《光伏电站开发建设管理办法(二次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中提出,光伏电站项目应当在并网后6个月内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按规定公开行政许可信息(电网企业不得允许并网后6个月内未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的光伏电站项目发电上网)。
2、并网管理:项目主体工程和配套电力送出工程完工后,项目单位应及时组织项目竣工验收。项目单位提交并网运行申请书后,电网企业应按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和管理规定,在规定时间内配合开展光伏电站涉网设备和电力送出工程的并网调试、竣工验收,并参照《新能源场站并网调度协议示范文本》《购售电合同示范文本》与项目单位签订并网调度协议和购售电合同。对于符合条件且自愿参与市场化交易的光伏电站,项目单位按照相关电力市场规则要求执行。3、优化调度:电网企业应采取系统性技术措施,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完善光伏电站并网运行的调度技术体系,按照有关规定保障光伏电站安全高效并网运行。
2011年,我国首次对太阳能发电项目规定上网执行电价。2013年8月,定价补贴进一步按区域明细,根据各地太阳能资源条件和建设成本将全国分为三类太阳能资源区。电网企业可就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高出当地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的部分,申请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资金。2015-2017年,国家逐年下调集中式发电指导价格。2018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能源局联合发文,完善光伏发电电价机制,降低补贴强度,进一步加大市场化配置项目力度。随着市场化配置的成熟和各地政策的完善,2021年1月1日起,中央财政退出补贴,集中式光伏发电站上网电价按照当地燃煤发电基准价执行。
2013年之前,分布式发电定价还没有独立于集中式发电。2013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对分布式光伏提供0.42元/千瓦时的度电补贴,上网电价及补贴的执行期限原则上为20年。2015年,我国进一步放开限制,允许分布式发电在“自发自用、余额上网”和“全额上网”中进行选择,后者让分布式发电也能以集中式三类资源区的电价上网。随着光伏行业的发展,光伏相关技术取得突破,光伏设备价格也随之大幅下降,维持在0.42元/千瓦时的光伏补贴缺口正不断扩大。2018年1月份开始,分布式光伏度电补贴出现了首次补贴退坡,至0.37元/千瓦时。随着光伏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国家发改委在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工商业分布式光伏不再进行补贴,户用光伏电站2021年仍有3分/度的补贴,2022年1月开始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