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行业现状及融资研究
来源: | 作者:泓创智胜 | 发布时间: 19天前 | 19 次浏览 | 分享到:


引言


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本文综合分析了人形机器人的分类、应用场景、产业链构成,以及市场政策背景和发展现状,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技术方向。


目录


一、人形机器人概况

(一)人形机器人的定义、分类和分级

(二)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构成

(三)人形机器人发展历程

(四)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链构成

(五)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

二、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现状与政策

(一)中国人形机器人的产业现状

(二)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政策支持

三、未来发展趋势

(一)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未来发展技术方向

四、人形机器人行业融资

(一)行业融资的政策支持

(二)行业项目融资情况

(三)行业向上资金申请方向探讨

五、总结


一、人形机器人概况

(一)人形机器人的定义分类和分级

机器人的定义:机器人是一种可编程的多功能机械设备,能根据事先设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执行一系列任务,包括感知、决策、操作和控制等功能。

人形机器人的定义:具有类似于人的躯干、头部、四肢和关节,外观和动作与人类相似,基于通用具身知、认知、决策、执行等能力的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的特点:人形机器人具有拟人智能、类人形态和广泛适用三个特点。

图表1:人形机器人的特点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人形机器人的分类:人形机器人可根据外观结构、移动方式分类和智能模型进行分类。

人形机器人的分级:基于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应用、下肢运动、上肢作业领域内的技术发展程度,将人形机器人分成1级至4级。

图表2:人形机器人的分类以及分级

资料来源: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泓创智胜整理

人形机器人技术构成

从技术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主要由“大脑”、“小脑”和“肢体”三个部分组成。

图表3: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泓创智胜整理

人形机器人发展历程

人形机器人集机、电、材料、计算机、传感器、控制技术等多门学科于一体,是一个国家高科技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日本、美国、中国等国家都在研制仿人形机器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图表4:人形机器人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中国机器人网,泓创智胜整理

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链构成

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链主要由上游的原材料及硬件组件和软件系统、中游的本体制造、下游的终端应用市场构成。

图表5: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链构成

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产业链各环节涌现出众多领军企业。这些企业凭借其卓越的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持续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水平迈进,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图表6: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领军公司汇总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创新高地,具有与人类相似的感知方式、肢体结构和运动方式,在生产制造、社会服务、特种作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图表7: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泓创智胜整理

二、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现状与政策

中国人形机器人的产业现状

中国人形机器人相较于其他国家起步较晚,但是厚积薄发,拥有完备的上游产业链和坚实的生产制造基础,能够高效地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实际产品,有望在全球人形机器人竞争中后来居上。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27.6亿元,较上年增长53.33%,约占比全球市场规模的19.5%。2024年,中国公司向市场推出了35款人形机器人,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二。

2023年至今,全国成立6大创新中心,北京上海、广东、安徽、浙江、成都,参与主体涉及地方政府、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等。

图表8:全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二)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政策支持

中国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领域。2023年,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首次将人形机器人定义为“颠覆性技术”。

图表9:人形机器人国家政策汇总

2025年3月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之一,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在各地区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形机器人相关内容也成为了高频热词,“人形机器人”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领域之一,已逐步成为全国重要产业。

图表10:各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形机器人相关的内容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各地市出台了支持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政策文件,制定了发展路径及相应保障措施,以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现产业聚集,抢占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机遇。

图表11:人形机器人地方政策汇总

、未来发展趋势

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蓬勃发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发展势头迅猛。根据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发布的《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195.25亿元,2030年预计达2326.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64.18%。

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量将超万台,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2.39亿元,占全球半壁江山;而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约52.95亿元,到2030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037.52亿元,占全球44.6%。

人形机器人作为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通用载体,正逐渐成为未来智能终端的核心入口。中国需以庞大内需市场为依托,加速技术短板突破与供应链自主化,同时通过场景落地抢占标准话语权,从而有望在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领域实现从“局部领先”到“全面领跑”的提升。

)未来发展技术方向

具身智能、多模态交互技术、能量管理、新材料与微纳制造技术,正成为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1.具身智能的发展:具身智能是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学习和适应,实现更智能、灵活的行为。未来重点在于如何协同优化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能力,并且利用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提升智能水平。

2.多模态交互技术的融合: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整合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模态,实现自然高效的多模态交互。例如通过视觉识别表情和动作、听觉理解语音指令、触觉感知物体特性,从而更准确地满足用户需求。

3.高效能量管理和新能源应用:随着未来应用场景的拓展,对于人形机器人的能量管理与续航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一方面需研发高效能量管理系统以优化能耗,另一方面需探索氢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应用,为机器人提供清洁可持续的能量。

4.新材料与微纳制造技术的应用:未来新材料和微纳制造技术的突破将为机器人性能提升和功能拓展创造条件。例如开发轻质高强度柔性材料用于机器人身体和关节制造以提升运动性能,应用微纳制造技术实现机器人微型化与高精度制造,满足特殊场景需求。

四、人形机器人行业融资

行业融资的政策支持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共同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到加大金融支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加大投入,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带动更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完善金融财税支持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等加大投入,引导地方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探索建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优化风险拨备资金等补偿措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共同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到各相关部门、各地方将机器人应用推广作为科技创新、行业规划、产业政策重点方向,统筹政策、资金、资源予以支持,加大对机器人创新应用的投入力度。鼓励央企、国企开放机器人应用场景,建立容错机制,支持企业首购首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五部门共同印发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到,加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对机器人研发应用的支持。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推动各类产业基金积极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加大对机器人企业的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应收账款融资、供应链融资等服务模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共同印发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中提到,加大财政金融支持。鼓励国家相关产业基金、社会资本加大对智能制造的投资力度。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中长期贷款支持,开发符合智能制造特点的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开展直接融资。

行业项目融资情况

据《中国电子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0多个地方政府建立和筹备建立产业基金,规模从2亿元至100亿元不等,重点投向机器人本体、产业链零部件、产业链创新应用等领域,引导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表12:各地市政府建立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基金情况

资料来源: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泓创智胜整理

据《圆周机器人》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共发生87起融资事件,已披露的融资总额超155亿元。其中71起发生在国内,融资总额将近70亿元。过去一年,人形机器人爆火,成为创投圈热点。随着2025年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到来,今年的行业表现更加值得期待。

行业向上资金申请方向探讨

1.专项债券方向: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24〕52号)中提出在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方面实行“正面清单”管理,将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纳入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工信部出台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指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未来产业产品,人形机器人作为新兴产业的一员,契合专项债券政策支持的方向。

人形机器人行业可以考虑的谋划方向有:

(1)研发方向:①智能柔性关节研发基地(如高功率密度电机、仿生电子皮肤);②多模态大模型训练中心(集成视觉、听觉、触觉数据);③高精度运动控制实验室(全身协同算法开发);④人机伦理与安全研究中心等研发方向。可选择申报领域:新型基础设施—人形机器人。

(2)生产方向:①人形机器人硬件组件厂房(减速器、电机、丝杠、控制器和传感器等);②人形机器人整机厂房;③人形机器人厂房配套基础设施等其他生产方向。可选择申报领域: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领域。

(3)应用场景方向:①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②要地守卫、灾害救援、军事任务、危险环境作业等特殊场景人形机器人应用;③服务3C(计算机、通信、消费类电子产品)、汽车制造等制造业重点领域,具备操作与任务执行能力的机器人应用;④在医疗、家政、陪伴护理等民生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应用等相关应用场景方向。可选择申报领域:新型基础设施—人形机器人。

2.超长期特别国债方向:

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两重”具体是指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且根据《2024年高技术领域支持”两重”建设工作的通知》,人形机器人行业属于高技术领域,符合支持方向的人形机器人项目可以进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申报。

3.中央预算内投资方向: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暂行管理办法》中提到,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是指创新能力建设类项目、双创平台类项目、互联网+”和大数据类试点工程、信息基础设施类项目和区域产业集群类等项目。符合申报要求的人形机器人项目可以进行中央预算内投资的申报。

五、总结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政策红利+技术迭代+市场需求”的三重驱动周期。短期内,工业与特定服务场景将主导商业化落地;中长期来看,通用型机器人有望进入家庭,深刻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未来,随着AI大模型、新材料与能源技术的突破,人形机器人或将成为继智能手机后的下一代智能终端,开启人机共生的新纪元。


参考资料:

[1]《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5

[2]《人形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24

[3]《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前瞻产业研究院,2024

[4]《2024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画像与能力评估报告》,M2觅途咨询·人形机器人研究小组,2024

[5]《人形机器人分类分级应用指南》,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2024

[6]《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2023

[7]《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

[8]《“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2023

[9]《“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五部门,2021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