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业现状及融资研究
来源: | 作者:泓创智胜 | 发布时间: 11天前 | 24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人工智能概述

(一)定义及基本概念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是利用数字计算机或者数字计算机控制的机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感知环境、获取知识并使用知识获得最佳结果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


《人工智能标注化白皮书》(2018)关于人工智能的三大特征描述:


(1)由人类设计,为人类服务,本质为计算,基础为数据。


(2)能感知环境,能产生反应,能与人交互,能与人互补。


(3)有适应特性,有学习能力,有演化迭代,有连接扩展。


(二)人工智能关键技术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其关键技术构成了支撑智能化应用的基础。以下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关键技术及其简要介绍:


表1:人工智能关键技术

资料来源:《人工智能标注化白皮书》(2018)


(三)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人工智能的概念最早在1956年达特茅斯学院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上提出,随后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发展,呈现今天的情况:


表2: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人工智能标注化白皮书》(2018)


二、人工智能政策沿革分析

多年来,我国围绕人工智能的顶层设计和标准化建设持续发力,下表梳理了2017年以来主要政策节点及其核心要点。


表3:人工智能政策沿革分析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国家发改委


三、人工智能产业链

人工智能产业链中,上游主要为硬件设备、数据资源等产业基础要件,中游包括通用技术、算法模型、开发平台等商业链接技术,下游为应用场景、应用产品、软件应用等商业化应用。


表4:人工智能产业链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中信建投


四、未来发展趋势

2024年9月,国家工信部披露,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


《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度)》提出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迈向通用智能时代的初始阶段,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正在加速构建。近期来看,人工智能重要发展方向包括:


一是增强语言大模型能力仍是技术升级的重点方向之一。


二是多模态模型有望加速突破,从以语言大模型为骨干的多模态模型,向原生多模态模型演变,提升图文理解和跨模态交互能力。


三是智能体凭借其强大的环境交互、任务执行、自我优化等能力,将进一步拓宽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大幅提升用户体验和工作效率,为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夯实基础。


四是具身智能为智能体赋予“身体”使其能够与物理世界交互、探索、获取经验并改进自身行为,实现思维智能与行为智能的有机融合,成为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一步。


中远期来看,与当前数字芯片不同的模拟计算、量子计算芯片等硬件或将逐步成熟,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类脑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将为人工智能发展带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五、人工智能政策性资金情况

(一)人工智能领域专项债情况


目前全国已发行的与人工智能发展相关的专项债案例共有77个,其中涉及到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的案例有38个,占比49%,涉及到新型基础建设方向的有32个,占比41%,涉及到社会事业方向的案例有6个,占比8%。


图1:人工智能专项债投向领域分布情况

信息来源:专项债券信息网


从总投资来看,投资额在1-5亿的项目数量最多,约占39%,其次是5-10亿,占比22%,发行数量最少的项目投资额为1亿以下,占比5%。


图2:人工智能专项债券项目总投资区间分布情况

信息来源:专项债券信息网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已发行人工智能相关项目专项债券金额为37.42亿元,2025年全国已新增专项债券金额为10224.73亿元,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占比仅为0.37%。


2025年全国新增人工智能相关项目共有5个。


表5:2025年新增人工智能领域专项债券项目清单

信息来源:专项债券信息网


在以上的五个项目中,湖北、山东、山西省在人工智能领域资金争取方面先行一步,合计发行17.38亿元。涉及3个不同的投向领域,以下为各个人工智能相关投向的建设内容:


表6:人工智能相关专项债投向领域建设内容

信息来源:泓创智胜


(二)人工智能领域超长期国债情况


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两重”具体是指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根据《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基地》和《“人工智能+”场景示范工程》,人工智能行业属于高技术领域,符合支持方向的人工智能项目可以进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申报。


表7:人工智能领域超长期国债情况

信息来源:泓创智胜


六、总结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技术,正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处于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政策支持持续加码、技术突破不断涌现,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


通过专项债、超长期国债等政策资金落地,以政策资金撬动社会资本,进一步释放行业发展潜力。未来或将出现依托地方资源禀赋,整合高新园区、龙头企业及高校科研力量,构建“政企校”协同创新生态。


参考文献:

[1]《人工智能标注化白皮书》(2018),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2018

[2]《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度)》,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4

[3]《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全景图谱》,前瞻产业研究院,2025

[4]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艾瑞咨询,2024

[5]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链图谱研究分析,中商产业研究院,2024

[6]《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促进数据标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发改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人社部,2024

[7]《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工信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国家标准委,2024

[8]《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务院,2017


附件:


人工智能相关政策汇总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