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全国31个省份的GDP数据已全部出炉,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体稳定。一季度全国GDP同比增长5.4%,较2024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与2024年四季度持平。同时,区域增速有所分化,增速最高的是西藏,达7.9%,增速最低的是海南,为4.0%。19个省份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东北地区增速领先,经济发展动力强劲。
表1:2025年1季度全国各省份GDP情况
在GDP总量排名上,上海、辽宁、四川三省市排位上升。上海从第11位升至第9位,GDP达12735.06亿元,增长5.1%,其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增长带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也有所增长,房地产投资是全国仅有6个保持增长的省份之一。辽宁从第18位升至第16位,GDP为7606.9亿元,增长5.2%,体现了东北振兴的成效,近年来辽宁各项投资加码,制造业复兴,经济回升向好。四川从第6位升至第5位,GDP为15246.92亿元,超过河南301.34亿元,守住了优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均实现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保持了一定的增速。而河南、湖南、安徽、重庆、云南的排位则有所下降。(注:上年同期排名基于未经第五次经济普查修订的数据)。
(一)头部省份差距缩小
广东GDP总量虽仍居首位,为3.35万亿元,但增速为4.1%,低于江苏的5.9%,江苏与广东的GDP差额缩至436.91亿元。浙江增速达6.0%,与山东的差距缩小至1166亿元。湖北以6.3%的增速领跑2024年GDP总量5万亿以上的11个经济大省,其“三驾马车”均快马加鞭,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增速均高于全国。
(二)工业与服务业发展良好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制造业、高技术产业表现强劲。多个经济大省的工业增速超过全国,如安徽增长9.2%,浙江增长8.9%、河南8.8%。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其中广东的服务业增加值超过2万亿,达2.06万亿元,增长4.3%;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上海、四川等省市的服务业增加值也过万亿,增速均较为可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
全国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5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6%,其中,中西部地区消费增速表现抢眼,西藏以11.1%的社零总额增速居全国首位,湖北(7.3%)、河南(7%)紧随其后。西藏、湖北、河南消费增速的背后,既有文旅经济的爆发,也有“以旧换新”政策红利的释放。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其中西藏、内蒙古、新疆增速大于等于20%,基建与高技术产业成投资主力。
(一)东部沿海
产业转型升级叠加新兴产业发力。广东虽受房地产投资下滑拖累,但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较快。江苏凭借装备制造业的高贡献率,以较高增速缩小了与广东的差距。浙江依靠民营经济活力与数字经济优势,成为长三角增长极。
(二)中西部
新兴增长极崛起。湖北在光电子、汽车制造等领域表现突出,带动经济快速增长。安徽依托新能源产业发展,重返全国前十。四川和河南在经济总量上的竞争仍在持续,四川以工业和服务业双增守住优势,对比来看河南在投资和消费领域增速更优。
(三)东北部
北方经济韧性增强。山东、河北等北方省份增速高于全国,山东工业投资增长20.6%,显示出北方制造业升级的成效。
将截止2025年4月27日的新增专项债券发行数据,结合2025年第一季度各省份GDP排名、2024年末常住人口排名、2023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务余额数据排名对比分析来看,广东、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北京、安徽、重庆、海南、山西、吉林、西藏、青海13个省份的发债额排名均高于或等于其GDP排名、人口排名和专项债务余额排名,其中广东、山东、四川、北京、安徽均为首批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地区,占10个“自审自发”省份的50%,说明“自审自发”试点地区取得了一定成功。河南、浙江、江西、云南、广西、新疆、内蒙古发债额排名均低于其GDP排名、人口排名和专项债务余额排名,其中浙江是唯一的“自审自发”试点地区,后续浙江省的专项债券发行节奏预计会加快。
表2:各省份数据对比分析
总体而言,2025年一季度各省份GDP数据显示中国经济韧性增强,消费与工业投资成为核心驱动力。同时,区域与产业分化的情况仍需关注,各省份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资料:
[1]31省份一季度GDP出炉:上海、辽宁、四川3省市排位上升https://finance.sina.cn/2025-04-27/detail-ineuqqec7718290.d.html
[2]31省份一季度GDP出炉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97576705440203273/?upstream_biz=doubao&source=m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