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以创新振兴乡村发展新模式,以点及面带动分宜县村民谋出路、谋生计、谋可持续性发展。项目建设模式可为同类型项目提供参考依据。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切实推动乡村振兴全面战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团与村集体合力协作、取长补短,力争打造生态旅游重点村,结合社会力量共同打造“新余最大、风景最优、引流最强、服务最好”的生态乡村发展项目。同时在新余市政府、分宜县政府领导下为加强省会战略引入客源人流,为当地的发展做好“先锋”作用,切实为推动国家战略、分宜县发展添砖加瓦,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探索,让村民富起来、让客流多起来、让产业兴起来、让企业富起来。主要分三期项目:生态旅游规划景点分布于分宜县各村,其中建设用地86亩,建筑面积约为30,069.76平方米。
一期生态游览版块主要运用分宜的传统文化艺术,如版画,夏布刺绣,酿酒、竹编等分宜传统生态文化结合红色资源打造旅游景区,以钤山镇苑坑为中心点,联动金鸡布村、田心村、松山村等打造村镇生态旅游;
二期生态体验版块规划用地86亩,总建筑面积为30,069.76平方米,位于大台村、钤山镇、苑坑村等,主要建设内容为3D生态文化体验及展览区域等;
三期景点规划散落在各村镇的革命遗址点结合当地生态文化做革命址点文化及生态修复。
项目建设期5年(2022年-2027年)。
项目总投资为50,078.90万元,项目资金筹措方式由自筹资金和分宜县生态旅游建设项目专项债构成,其中:自筹资金15,078.90万元,占总投资比例30.11%,拟申请发行专项债券35,0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69.89%。
本项目不建设餐饮住宿设施,游客住宿餐饮需求将直接释放到村民自建民宿,能直接带动当地特色民宿、餐饮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在相关产业的带动下,当地居民面对更为活跃的社会经济环境,拥有了更多自主寻找致富途径的选择,创造多种形式的产业合作模式。
项目农业板块采用合作共盈方式,对农民土地进行有偿流转,并吸纳村民为企业正式员工,与农户签订流转、用工合同,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种植收益低、销售难的问题,项目初期深加工覆盖种植区域为项目种植村,远期规划项目覆盖整个新余市。
项目旅游板块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与历史教育等为依托,通过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室外拓展以及农产品销售等推广方式,同时,借助现代新媒体传播力量,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从而扩大分宜县在当地旅游市场的影响力,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项目规划每年与新余市当地大中小院校达成战略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到生态基地进行农业劳动及展览活动,采用春秋游、室外拓展、采摘等多种方式,让同学们在劳动中感受新农业所带来的乐趣。
数字化农业:建设高标准智慧控温控湿控光通风种植大棚,通过对贮藏对环境中温度、湿度等条件的控制,抑制果蔬的呼吸作用,延缓新陈代谢过程,能更好的保持果蔬的鲜度和品质,延长贮藏,为分宜县数字化农业建设提供学习示范点,为乡村振兴发展事业奠定基础。
农光互补: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农光互补”项目建设,“光伏发电+数字化种植”可以增加无污染、零排放的清洁能源收益,又可以发展设施农业,提升土地产出效益,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项目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收入(90,184.1万元,占总收入的80.7%)、停车收入(3,601.8万元,占总收入的3.22%)、观光小火车收入(3,902.1万元,占总收入的3.49%)、帐篷租赁收入(4,943.35万元,占总收入的4.42%)、康养收入(9,124.96万元,占总收入的8.17%)等。项目运营成本主要为职工资及职工福利费(7,539.65万元,占运营成本的30%)、修理费(3,695.64万元,占运营成本的14.7%)、其他费用(6,189.93万元,占运营成本的24.63%)、税费(7,708.21万元,占运营成本的30.67%)。